產品中心

古箏面板常識簡介
河南蘭考是中國樂器面板基地,當年焦裕祿書記在蘭考為治理沙災,選擇了植樹來對抗大自然的侵蝕。50年來,這些桐木被專家發現,非常適用于制造古箏的面板。
很多初學古箏的用戶在挑選古箏的時候,很是迷茫,本身并不具備挑選的能力,通常情況下,選擇面僅限于挑選工藝品的程度,或者直接委托老師購買,難免有個別箏友被蒙。
古箏的面板是按照什么標準分類的?
古箏的面板是決定古箏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就古箏的發聲原理而言,面板的傳導效果與箏體的振動狀態有直接的因果關系,從而也決定了古箏聲學品質得優劣。業內古箏面板的等級標準,從紋理、疏松程度和質地上分,一般分為三個等級:
第一等級:木紋徑切,取材集中于半徑于樹心之間,略有樹心部分。紋理直且間距不大。近中部樹心面積(弦切狀態占較小比例)。質地松,表面橫紋明顯,無斜紋和亂紋(俗稱“倒切絲縷”)。
第二等級:木紋徑切,近樹心部分。紋理基本順直,但間距寬窄交錯,中部樹心面積占一定比例。質地松,但橫紋不明顯,有少量活性條狀節疤。
第三等級:木紋徑切,帶有樹心部分,且紋理不順直,間距寬窄差異明顯,樹心部分占較大比例。材質剛性有余而松透不足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一些等級較低的面板,鏡處理后可以升至自然分類的上一等級,但一些自然條件良好的面板如果處理不當,也未必能夠發出良好的聲音。所以不應該完全靠辨別古箏面板來判定一臺古箏音色的優劣,更為重要的手段是進行現場得試音。
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,古箏面板是根據紋路與疏松程度一般分為普及古箏面板、專業面板和高級古箏面板。
普及古箏的面板一般紋路不規則,寬窄不一,有多道“山水紋”;
專業古箏面板紋路規則,只有1-2道“山水紋”,且在演奏區左側;
高級古箏面板紋理規則,無山水紋;
特級古箏面板紋理規則,經脈明顯,木質強度天然均勻一致,處于桐木的陽面中段(所謂陽面是指將原桐木徑材拋入水中,朝上的一面為陽,反之為陰。有的人誤以為是朝陽的一面,實屬訛傳。)。
還有一種面板選材方法是:
面板選材“陽面中段”(百里挑一的桐木整株浮在水上,朝上的面的中間部位)面板紋路每根都連貫前后岳山,高低音區間距1.5-2.5厘米,中音區5.5-8.5厘米。
優質面板:面板紋路每根都連貫前后岳山,高低音區間距1.5-2.5厘米,中音區5.5-8.5厘米,中音區有1-2道回紋,俗稱“山水紋”;
中等面板:面板紋路每根都貫穿前后岳山,但是間距過寬或過窄;亦或者間距很得當,但是“山水紋”超過3道以上;
下等面板:面板紋路亂七八糟,毫無規律可言。
一塊面板的品質高底還是需要木工師傅制造好木坯以后,在不斷調試的過程中方可最終確定,上述的僅僅是通過“看”來做一個初步判斷,當然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標準。
古箏面板的紋理是寬好還是窄好?
面板的紋理寬窄和泡桐樹的品種及樹齡有關。一般情況下樹齡越長,年輪間距也越大,年輪均衡或不規則往往受種植地土壤環境和氣候環境影響。一般來講,年輪較寬,材料質地就越松,反之,年輪越窄,質地就越緊。古箏面板的質地要求是松中帶剛,故紋理(年輪)間距一般在1.5CM-3CM之間較好。
古箏面板上的疤結
面板上有疤結到底是好是壞?是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。
由于古箏面板的規格較長,又要求整株(個別古箏廠家面板用拼接的辦法,孰好孰壞,挑選余地相比琵琶、揚琴的面板更小,所以出現“結”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。面板上有結是非常正常的,有疤結并不就代表著面板不好。越是高檔的面板,也越容易有結。 事實上,在古箏制造中,高檔古箏面板上出現“結”是非常正常的,有五、六個之多也不足為怪。
疤結有死疤結和活疤結之分:
(1)活結是桐木在生長過程中,沙子被風刮起,打在了樹干上留下的痕跡;時間長了以后就會鈣化,與周邊的生長組織緊密連接在一起,這是非常正常的,也是河南蘭考的桐木特征之一,其他地區的桐木就很少有這樣的傷痕,當然木材也沒有河南蘭考桐木木質疏松,利于音質的傳導。
(2)死結是指與桐木生長過程出現小的叉枝修理后生成的痕跡;樹苗小的時候修理對以后的影響不大,大了以后再修理通常都會有“死結”出現,此結與周邊的生長組織完全脫離,用力擠壓即可脫落,屬于劣質木材,不可用于古箏面板,底板也不可以。
也就是說,活疤結只是一種類似疤結的紋路,大小不超過5mm見方,與周邊木質組織是完全緊密連接在一起,與音色并無影響,而死疤結才會對音色音質產生影響,注意那些很明顯的結,面積較大,而且與周邊的生長組織完全脫離,那是死結,這樣的木材是垃圾面板,只有燒火的用處,不可以用來做面板,底板也一樣不可以。
如果桐木上的死節疤的邊際和周圍組織脫離,或部分脫離,那么一般情況只考慮做底版,如果這塊面板質地非常優良,且修補技術無痕跡可見,那么用于面板也無可非議。
有人說,古箏面板上有節疤就一定不是好琴。其實不然,越是質量高的泡桐音板、越是松透的材質,越容易產生“節疤”,條狀的外形酷似“節疤”的物質,實際上是一種囊狀的俗稱“石灰性”的變異組織,,和常規的節疤有本質的區別,這種疤痕不影響音板的傳導和振動性能。所以,有結疤的琴不是好琴是錯誤的謬論。
紅木古箏、楠木古箏的面板為什么不用紅木、楠木?
紅木古箏是一種約定束成的叫法。古箏往往因其前后側面和兩端上表面裝飾板的貼面用料不同,而分為各個等級,如紫檀古箏、紅木古箏及白木古箏等等。
不管是紅木古箏還是楠木古箏的面板都采用泡桐木制成,因為紅木和楠木都比不上泡桐木密度小,最適合發聲及音質的要求,泡桐的材料特點,最符合古箏的發聲及音質要求。泡桐密度小,為0.26g/cm3。而紅木的密度一般為0.85g/cm3,琴弦的激發能量難以把堅硬的紅木振動起來。
如果使用堅硬的紅木來制作面板,那波動琴弦的振動更無法激起面板的共鳴。所以,即使是紫檀古箏也必須使用泡桐木做面板。
古箏面板習慣使用泡桐木古箏,箏體是一個大共鳴箱,使用泡桐木板作為箏面,已經有上千年的傳統,而且,就目前對木材的使用習慣和認知,泡桐木是最佳面板材料。
古箏面板為什么要烘烤成深褐色?而不是黑色?
20世紀80年代以前,面板一般不進行烘烤。當時產量不多,面板庫存相對較多,且長期處于通風狀態,一般“晾”存時間在3年左右,故面板在風化中,自然松透,傳聲速度快,反應靈敏。
近年來古箏的產量以萬計地激增,致使生產“捉襟見肘”,迫切要求技術、工藝的變革與之相適應。正規廠家的古箏采用了面板浸泡工藝:將面板浸入水中,經過一段時間后,將木質中的樹膠浸出,再人工干燥,使面板的松透同樣達到自然風干的功效。
當古箏共鳴體成形后,再用特制的大型煤球爐,以文火對面板進行烘烤。操作工特別辛苦,因面板表面質地松緊不一,質地硬處要多烘,全靠手眼配合。約在30分鐘內將面板烘透、烘勻,并呈深褐色。此顏色標準是相對的,這種深層的炭化,不僅使音板進一步松透,更使音板剛度(彈性)加強;不僅使外觀有古樸之風,更使文火的熱量滲入到面板的反面,從而讓共鳴體的應力達到新的平衡狀態。
紅木古箏是一種約定束成的叫法。古箏往往因其前后側面和兩端上表面裝飾板的貼面用料不同,而分為各個等級,如紫檀古箏、紅木古箏及白木古箏等等。
不管是紅木古箏還是楠木古箏的面板都采用泡桐木制成,因為紅木和楠木都比不上泡桐木密度小,最適合發聲及音質的要求,泡桐的材料特點,最符合古箏的發聲及音質要求。泡桐密度小,為0.26g/cm3。而紅木的密度一般為0.85g/cm3,琴弦的激發能量難以把堅硬的紅木振動起來。
如果使用堅硬的紅木來制作面板,那波動琴弦的振動更無法激起面板的共鳴。所以,即使是紫檀古箏也必須使用泡桐木做面板。
古箏面板習慣使用泡桐木古箏,箏體是一個大共鳴箱,使用泡桐木板作為箏面,已經有上千年的傳統,而且,就目前對木材的使用習慣和認知,泡桐木是最佳面板材料。
面板的表面處理是否越光越好?
否,樂器不是一般的工藝品,有些部件的處理有著特殊的功用,比如面板處理就恰恰需要一定的粗糙度,而非越光越好。在大力度演奏時,緊貼面板得箏腳會隨著琴弦的振幅方向移動,如果沒有面板表面一定粗糙度的木紋阻礙,極易產生琴碼“移”、“跳”等嚴重影響演奏和音色的現象。正規廠家在面板后期處理中,含有用鋼絲板刷對其表面進行“刷磨”的工序,即將表面松硬不同得紋理、“筋絡”,“刷”成粗疏的長條凹凸狀。
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古箏面板,表面均不進行“刷筋”處理,而且還涂油漆以防吸濕。隨著古箏技法和作品力度等需求得不斷發展,80年代后開始挖掘、運用唐代的面板處理工藝(與現在日本箏的處理方法相同,但其粗糙度還未達到日本箏的“凹凸”狀態),為了防吸濕,在其表面涂上一層薄薄的蟲膠片液,使其兼顧兩方面的功效。過厚的涂層會影響古箏的音色,也易使琴碼易位
面板被異物碰傷凹陷怎么辦?
用少許清水滴入凹坑中,一般吸收了水分后,凹陷的部位就會反彈上來,如恢復不到原來的位置,可用動物性膠水拌泡桐粉抹平,磨光后用蟲膠片液修色。
如果不太看重外表的小缺陷,一般無需修補,對音色無礙。切忌用化學膠水拌木粉貼平凹坑!
面板有小的開裂怎么辦?
面板開裂一般有三種原因:
一是氣候干燥,環境濕度小于40%時(往往是人為的),面板收縮,應力弱點處就會開裂。
二是原面板本身就有內損(往往是天然的),表面上看不出來,一旦環境濕度變化較大時,就會顯出原形。
三是加工不到位,上面板時,預應力太大。
出現上述問題,就會導致面板開裂,一般用502快干膠水向細縫中慢慢滲入即可。
面板上在使用一段時間后,左手按弦處下面板產生磨損怎么辦?
在演奏上、下小滑音或小三度按音時,左手的指甲,特別是左手佩帶的義甲,頂尖處極易觸及面板。初練者可以在左手按弦下方的面板上墊一塊軟塑片。如果已經出現了斑斑點點的磨損狀,也不用砂紙打磨掉,否則面板就會減薄,音色也會隨之變化。
面板上的污跡如何清除?
古箏在演奏時,面板朝上,空間中所飄落的灰塵極易吸附在面板上,特別是箏碼之間的灰塵難以清除。請不要用濕布擦面板,大面積的面板吸濕會使用、箏的聲音發悶。使用一軟擦棒,就能方便地清除灰塵;同時也不要用臘類物品拋光面板表面,否則極易產生“移”碼、“跳”碼現象。
古箏面板的保養
古箏在不用時需蒙蓋,使面板保持潔凈,以免落塵或引起古箏弦銹澀。尤其在灰塵較多的地區,如發現有面板灰塵較多,要注意清潔。
古箏移動箏碼時,要上提箏弦,以減少弦對古箏碼的磨擦,力求減少對碼首鑲骨和古箏面板的磨損。
定期對古箏進行護理,可用軟毛刷或軟布等清理擦拭琴體,但不可用水淋洗。
古箏面板的制作過程
目前面板均采用弦切技術,買回面板以后,首先是浸泡去渣,整捆面板置于水中,上面用重物壓上,一般需要一個月左右方可取出,目的是去除桐木中的雜質,驅走有可能存在的蛀蟲。
接著從水中取出桐木,上爐子高溫蒸煮,一般需要72小時,目的是去除桐木中的油脂,并殺死可能存在于桐木中的蟲卵。
完成蒸煮以后,就拆開整捆的面板,置于陰涼通風處風干,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,經過這樣的處理以后,可以保證桐木適應不同的氣候,不因空氣潮濕而變形,也不會因為空氣干燥而開裂。
古箏的結構自古就有“天圓地方”之說,形象地描述了古箏的形狀:面板是有弧度的,代表天,底板是平的,代表地。 風干工藝完成以后,就開始烤面板。我廠所有面板均采用烤面工藝,耗費時間長,烤完一張面板一般需要45分鐘,特點是保證面板的緊張度一致,在撥弦的過程中,音質傳導更流暢。
傳統的面板采用的是噴面工藝,特點是:時間短,只需5分鐘就可以處理好面板,缺點是外熟內生,音質傳導效果欠佳,視覺上一般是黑糊糊的一片。
內框與面板組裝完成以后,需要做基本修正,然后就處理外框,使內框與外框的結構緊密的粘在一起,不變形。
古箏的面板必須要經過刷筋處理,這樣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決跑碼的問題,面板以糙為美,一般的普及古箏面板未經處理,都是光溜溜的。
小議古箏面板的拼接工藝淵源及特點
古箏制作中,面板的選料目前的主流是采用河南蘭考的桐木,樹齡在9-12年,通常采用的是弦切,徑切工藝幾乎已經在古箏面板制作中消失,當然,費料是一個方面,更主要的原因是樹齡限制了桐木的直徑,導致弦切的可行性幾乎為零,而樹心部位在面板中的位置是中音區為佳還是高音區為佳,目前尚無定論。
廣東作為中國的亞文化圈,音樂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,客家、潮州、漢樂、嶺南都有非常多的極具地方特色的樂器與演奏風格,流派自成一家,其中古箏五大流派(客家、潮州、河南、山東、浙江),廣東占據2席充分說明了廣東音樂在中國音樂中的地位之高。
潮州箏與我們目前的古箏在制作上是有明顯區別的,首先,潮州古箏的面板材料為杉木,采用的是拼接技術,通常是采用5拼工藝解決杉木材料窄與古箏面板弧度大的障礙。潮州箏的岳山采用銅岳山,琴弦為裸鋼絲弦,該工藝制作的古箏音色充分顯示了潮樂細膩柔美的特點。
潮州箏的拼接工藝另一個優點就是,面板紋理直,非常具有觀賞性,而目前的古箏制作中,陽面中段通紋的面板是非常稀缺的,個別廠家在制作中借鑒了潮州箏的制作工藝,將其采用在桐木面板的處理中,將桐木裁切開來,將桐木樹心去除,留下兩端紋理較直的部分,一般為5拼工藝,也有個別廠家采用3拼,這樣做的好處是:古箏面板的紋理非常漂亮。
- 上一篇:沒有了;
- 下一篇:快速從用料和做工兩方面選購古箏!